“中国企业的出海环境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出海更多是一种业务补充,现在则逐渐成为业务必选项。随着全球经贸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出海也必须适应更复杂的市场规则与社会期待。”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在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逐渐规模化,一些企业更是成为全球市场的关注焦点。郭屹表示,过去,中国企业出海往往主要依靠投资或商品出口,现在则开始转向“能力出海”,也就是输出企业的管理模式、技术能力和运营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化深耕。
“过去的企业‘走出去’,往往是为了扩张市场。而今天的企业‘扎根下去’,是一次深层次的商业模式变革。品牌、人才、价值链正在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市场立足的核心因素。未来属于那些不仅输出产品,更能输出能力、输出价值的企业。”郭屹说。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出海过程中还是面临需要补强的短板。郭屹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时普遍需要强化三方面能力:一是品牌本地化能力,通过品牌建设,让本地消费者真正认可企业,愿意为企业产品和服务买单;二是人才本地化与梯队建设能力,构建以本地员工为主体的人才梯队,并且让他们理解并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管理体系;三是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需要通过税收、就业、社区建设等展示自身的社会价值。
全球经贸环境复杂多变,供应链的安全和效率如何实现平衡,已经成为出海企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企业的供应链效率依然是首要因素,如果为了所谓的‘安全’而完全牺牲效率,企业可能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的供应链布局思路应该在保证产品竞争力的前提下追求韧性。”郭屹说,“其核心逻辑是以产品本地化带动供应链本地化。只有产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企业才能合理地配置本地资源,逐步搭建本地供应链。”
谈及企业开启出海进程时如何选择落地市场,郭屹表示,企业应重点考虑三个核心因素:一是产品的本地适配性,目标市场是否有其产品成长的土壤,是否适合本地制造;二是当地是否有好的合作平台,优秀的供应商、分销渠道等,能够帮助企业在陌生市场迅速扎根;三是消费者的开放度和文化适配度。
郭屹表示,企业出海要善于借助平台的作用。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企业出海过程中,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搭建出海平台,对接海外资源。目前,中国也正在形成一批专门支持出海的服务平台,企业应当利用好这些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要积极寻求抱团出海,形成行业联合,在降低出海风险的同时,也能够加快本地化速度。(经济日报记者袁勇)
配资平台导航,正规杠杆平台,线上实盘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